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42年前,还是青年人的王和泉满怀着创作的激情和对革命老区的崇敬,两度深入大别山,创作出了著名的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大别山抒怀》,并成为经久不衰,广为传诵的红色经典。 11日下午,著名词作家王和泉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直播,分享了自己终生难忘的创作感悟。
缘起:创作之路从诗歌开始
徽派:您的身份很多,词作者、诗人、编剧等等,您最先爱上的是音乐还是文字?
王和泉:是诗歌。六七岁的时候,在农村老家,我爷爷跟我讲的一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大,他看我坐在门口翻着一本书,就对我说:“你现在看别人的书,要好好地看,将来长大了写书给别人看。”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比较好。那时候胆子也比较大,就敢给报社投稿,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1968年的《池州报》上,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很高兴,一路走着,想起来就掏出来看看。从那之后就到处写,到处寄。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诗歌集,把我写的《好!扁担》编进去了,这对我鼓励特别大。我当时已经是安徽省广播事业局下属的广播器材厂的一名车床工,也经常参加省市的一些创作活动。从1968到1976年转向歌词创作之前,我大概发表了百来首诗歌。
徽派:那时候有专门学写诗歌吗?
王和泉: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看《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拿出字典查;后来开始看诗,像郭小川、贺敬之这些大诗人的作品,到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有,前段时间又拿出来看了一遍,他们的诗歌作品对我从事诗歌创作有很大启发,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时候合肥市经常组织各种诗歌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每次都有我的作品。省话剧团的李婷老师,就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母的扮演者对我的诗歌很看重,她说我的作品很适合朗诵,不艰深晦涩,朗朗上口,读起来很顺。还有我父亲的一个同事,转业前在部队宣传队吹竹笛,就住在我家隔壁,每天晚上回来还要吹几下。我那时候是个七八岁的小孩,没事也爱听,他就教我,一直吹得不错。中学时候还在学校的文艺演出里搞独奏或者给同学伴奏。所以我一直跟音乐有很大的关系,为我以后走向歌词创作埋下伏笔。
转折:好的歌词具备诗的特质
徽派:什么时候开始正式转向歌词创作的?
王和泉:1976年,中央广播艺术团到全国招收一批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的创作者,他们来安徽,想看看有没有会写歌词的年轻人。当时省广电局推荐了我,我穿着工作服就去了。面试的同志就问我能不能写歌词,我说没写过,我一直写诗歌,但对音乐很感兴趣,从小吹竹笛,小学到初中,写作业用的练习簿,我手抄了近20本曲谱,每天上下学路过四牌楼的新华书店,看到新的好的歌曲,就在那抄。一番交谈之后,面试的同志让我三天之内交两首作品给他们看看,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怎么写歌词,我桌子底下有一张毛主席回韶山的照片,我就以小孩的口吻写了《当年毛主席到咱家》。面试的同志看了后很吃惊,说这就是歌词啊,很好,希望我能坚持。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通过,但这件事让我觉得写歌可以传唱,比写诗流传度更广。从那之后我就正式开始了歌词创作,到1980年,我写了几十首歌词。
本文地址:http://www.ozine.cn/egjp/29440.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