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用乐器本身的美感,是打破固有创作思维的重要议题。
距离18年最初的草稿落笔,《影之刃3》的音乐制作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
随着脑海中模糊的想象逐渐清晰,到如今完整定型,影之刃3的音乐终于要以完整姿态向大家见面。借此机会再添一札杂谈,有杂乱无章之处,望海涵。
从《雨血》系列到《影之刃》1、2,前几部积攒下来的大量作品令我忐忑难安。一方面是近十年的风格标志、乐句动机的积累,一方面是急于求变的自我追求,导致整个创作过程充满了自我否定与重新认知。
一些常见的传统乐器
《雨血2》青涩时期对“风格”二字尚且懵懂,什么带感什么好听,拿来就用。更别提将风格统一,将乐思贯彻。仿佛写了很多无法自洽的残片,从盒子里抓出一把又一把的拼图碎片,几份不同的拼图僵硬地杂糅在一起,连色块都无法统一。
《前传蜃楼》与《影之刃1》时,配合A-RPG的动作游戏方向,不可免俗地拿起了电吉他:年轻、热血、翻滚。扬琴敲起来,架子鼓燥起来,中高频堆满,压缩拉到动态完全平直,我说这叫“带点阴暗的酷武侠”。(聪明,小聪明啊)
《影之刃2》时追求“大作感”、“正剧感”。虽然并不知道这两个词在音乐创作上的真实含义,但模糊地想要让自己显得高大上。找老外录管弦乐吧!
随后发布幕后视频:金发碧眼们为我所用!高端,大气!这就叫专业!同时限制自己多写长线条的起伏,创作时反复提醒自己“叙事性强的江湖长卷”这一要点。
接下来呢?
偶有同行朋友聊起《影之刃》音乐“融合”(Fusion)做的很好,有无什么技巧与心得?
面对这个问题我总是羞于启齿。对我来说,“融合”(Fusion)可说是无心插柳的巧合,亦可说是我对“作曲力”不足的逃避。
何谓逃避?
当不知如何运用传统乐器描写“幽暗、静谧”时,西式乐器叙事中已经非常成熟工具就摆在那里:高频压低的钢琴、竖琴等,搭配一段行版的琶音……此类***是模板似的写作,在配乐界已成定式。纵使千万般不愿,奈何自己学浅才疏,找不到更优解。在影之刃这一本可使传统音乐大放异彩的题材中,可谓“逃避”。
换句话说,这是固有创作思维开始扎根,“套路化写作”的狭隘观念开始显现。
《影之刃2》在布达佩斯录音
写法思路若不积极求变,一提到“中国风”仍显死板。请国外乐团演奏亦如是。内心深知自己作品依然青涩初级,再多金发碧眼的乐手也无法掩饰。
如今《影之刃3》我决定直面挑战。
对固有创作思维的挑战。
尽可能限制西式思维在创作中占有的比重。例如规避:类五音旋律写作+中式乐器演奏=古风 的定式出现——“古风写作”的普遍做法是一段歌唱性强(可哼唱)的旋律,由笛子、萧、或琵琶等传统乐器演奏出来。但此类做法并不够“古”,与传统音乐的共鸣性其实并不强。理论上说仍然属于流行音乐的附属品。
弱化旋律性,加强乐器本身发挥,是这次创建《影之刃3》音乐标识的主要原则。
同一段旋律,应由萧演绎,还是由笛子演绎?
相信当代许多人在创作过程中皆有过类似困惑。
如果问询古人,或许这道选择题从本质上便不成立。应该思考的是:这段旋律能够挥萧或笛的何种特征呢?
乐器不仅仅是音色不同,所拥有的演奏技巧更不相同。如果这段旋律无法充分运用到某一种乐器的独特技巧,可能仅因为音色的原因而选择了高音笛,那么创作的出发点便不够“古”了,或者说过于现代了。这是我们想要避免的。
想象一下古人创作时(除了对合奏规模、时长有要求的宫廷乐),他们往往都是精通自身乐器的好手。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世界里,一段旋律无法传遍大街小巷。人们无法记住某一段旋律,民众对音乐的欣赏更多地来自一种或一类乐器音色与奏法的笼统印象:清幽的、翩翩的、亦或是激昂的、还是深沉的?
对于古人亦是如此。在那时,无法做到调音准确,材料工艺也限制了乐器的质量上限。乐器本身多样的技巧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才第一出发点。颤音、滑音、花音、泛音、长息不换气……这些技巧的掌握与使用比创造一段旋律更加劳心费力,令人铭记。
影之刃3新曲 ——觉来知梦 尺八谱
本文地址:http://www.ozine.cn/yqp/11613.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